厦门大学别敦荣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胡建华教授应邀来永利官网为安徽高教论坛作专题报告
4月29日上午,安徽高等教育论坛2017年年会在相山校区逸夫楼报告厅召开。永利官网特邀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别敦荣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胡建华教授作有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与“双一流”建设的报告。报告会由副校长李铁范主持。
别敦荣教授从我国离“双一流”还有多远、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双一流”建设三个方面,利用大数据的形式,通过我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毛入学率、高考录取率、劳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和占比、就业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来反映我国劳动人口素质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成绩较好的情况。同时,他也提出,我国与国际比较,成效并不明显,尤其与美国差距较大。结合有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规模变化趋势、质量变化趋势的数据,得出“中国的未来将在二十年后”的预测。别敦荣教授还就“双一流”建设政策、建设策略、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路径等方面,提出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国际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谈“双一流”建设问题,需要凝练先进大学概念、完善自主办学机制、服务国家战略要求、开发先进大学理念、发展标杆学科专业。
接下来,胡建华就“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主题作了报告。他从“双一流”建设的国际潮流、时代特色、强国意义以及标杆作用这四个方面,得出“双一流”建设是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出现的。对于“双一流”的时代特色,胡建华提到这是一个讲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对于各个高校来说,内涵发展的主要着眼点是特色化。这也是一个排名的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成果的衡量需要以此为依据,但要注意的是量化排行榜的负面效应。在演讲的最后,胡建华教授强调各高校要量力而行,不能忽略自身特色化,一味追求“双一流”的名号,要淡化排名,不能只针对研究生而忽视本科生教学,我国要在不违背最终目标的前提下发展高等教育,加强“双一流”建设。
本次报告会历时两个小时左右,在报告会的最后,李铁范作了总结发言。他表示,两位教授的报告充满了鲜明的理论思维,从我们教育学学科建设角度,看出“双一流”建设的来源与发展,使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到其内涵和外延。两位教授的分析还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我们中国的现实延伸到欧美、中亚、日本等,让我们在国际的比较中进一步加强对“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思考,基于中国高校现实以及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双一流”建设的必然性与应然性,为我们提出了较好的、前瞻性的思考成果,有利于指导“双一流”建设的推动和发展。
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管理、大学战略与规划、高校教学与评估研究。担任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兼任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曾先后赴法国、美国、加拿大、挪威、日本、奥地利、台湾、香港讲学和访问。长期承担博士、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主要著作有《中美大学学术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现代大学及其图新--纽曼遗产在英国和美国的命运》(译著)等。
胡建华,日本名古屋大学教育学博士,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与比较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现任南京师范大学高等研究所所长,兼任江苏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等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余三十年,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对高等教育学研究有重要贡献者等荣誉称号。他培养的博士生有两人分别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中国高等教育协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他的研究成果众多,包括:学术专著《高等教育学新论》(合著)《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战后日本大学史》以及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文:李刘丽 / 图:刘军 葛婕 / 审核:王向阳 文胜利)